這學年拿到新課表,才知道自己接了一節童軍課。
以學校的人力編制和班級節數,
其實我應當是不需要上這一節課的;
所以不要怪我總覺得這又是長官們沒有經過溝通的「好意」:
為什麼認定九導就需要多一點時間處理班務?
坦白說,能處理的在之前兩年都處理了,
不能處理的,難道能夠拿上正課時間處理嗎?
鐘響了,我就是好好上這節課,
該上輔導活動、該上體育、該上什麼就上什麼。
童軍,我第一年上;就算為了一個班,也是要備課,
上完了也沒有可以議課的夥伴,
費的心力不比上10個班、兩個年級的的輔導活動課少,
而報酬率卻是極低。
這種好意,令人如鯁在喉。
108課綱的童軍課,似乎跟印象中的童軍也不相同了。
生火、打繩結、搭帳篷、野外追蹤,
好像在七八年級都上完了,
九年級該上什麼?拿到課本才知道:
隱隱有環境教育、國際教育、防災教育的影子。
雜學者如我,就課本的範圍延伸,
上學期上了這些單元主題:
《看見臺灣》(本來要教PBL,結果無疾而終)
低碳旅遊與無痕山林(順便教畢旅要準備的行李,配合學校如新運動)
十種玩城市的方法(借用畢恆達教授的《空間就是想像力》)
主題地圖
基隆水燈節與墨西哥亡靈節(當時是萬聖節,繪本共讀)
永備尺(課本補充單元,帶了一些ㄍㄟ西給學生看沒看過的捲尺和曲尺)
氣候變遷(融入資訊教育,學校要計畫成果;繪本共讀)
畢旅回來,繼續用平板+Padlet做回憶成果
本來還有NGO團體、藻礁議題、社區散步和生活地圖,
時間已經不夠。
不過這學期還是有永續議題和國際關懷,
希望能試著把DFC(課本有提)實際操作一次。
面臨會考和畢業的時間壓力,
我也不奢求孩子真的能有多大的具體實踐作為,
會考前能完成「當SDGs遇見DFC」一本活動紀錄小書,
應該就夠欣慰了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