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晨讀,
今年是第三年舉辦理念講座與案例分享。
從我當導師起,
便在班級教室設置班級書櫃。
書籍都是我喜歡、
或是跟當時學習內容有關、
或是我認為學生應該要讀的。
既然是我的口味,
其實也不強迫每個人看。
只是在上課時提一下:
「這本書很有趣喔!」,
就讓學生自由翻閱。
沒有借閱制度。
我只要求,
不想午睡時只能看書、
早自習沒事時可以看書。
曾有一個午後,
我帶學生去圖書館自由選書,
然後全班在大樟樹下一起閱讀,
陶醉在秋陽金風中,除了葉子 的沙沙聲,
四下全然的沉靜快意中。
那是我帶閱讀多年最美的一幕風景。
即便在最失落的導師那一年,
我怎樣都走不進學生心中。
可是我發現幾個孩子還是願意翻一翻我為他們準備的班書、雜誌。
不帶任何目的的跟他們聊書,
只希望他們能理解書本曾帶給我的陪伴與慰藉。
現在推動閱讀,
不光是帶學生「悅」讀,
還要能夠「越」讀:
跨領域、跨文本的閱讀。
需要的便是對閱讀策略的掌握。
以前強調查工具書,
現在要會使用的工具是網路,
所以還有數位閱讀、媒體素養。
這些,大概是我這幾年看書、跑研習場子所觀察到的轉變。
閱讀,不再是國文老師的事。
上午第一場講座中,洪暉鈞教授提出「老師要看學生的書」要做三件事:
1.老師要看100本學生的書
→這個對我來講有點「痛苦」,我比較只想看我自己想看的書ㄟ!😜
2.教室要有1大2小書櫃
→以前我所在的學校有,
現在教室設計卻完全不考量這點。
沒關係,我會自己買。
3.班級推薦和個人化推薦
→哈哈,想不到之前參加選書師的活動,
就是在為此作準備。
另外「願望書單」的概念,
我應該會把今年就開始實施。
I 確認主題;
D設計:目標、教材、協作、計畫;
E執行;
A評鑑
教育上的事理都是相通的。
我沒有帶過專題研究,
不知道學生願不願意跟我一起嘗試。
下午我選聽的專題,
第一個是陳培瑜老師談「從親子閱讀開啟英語MSSR」。
培瑜是差了幾屆的同門師妹,
在花蓮開過兒童書店,
親力實踐閱讀推廣,算是有心人。
女兒小時我們還特意去買書表示支持。
既然是親子閱讀,就有家庭文化資本的差異。
說來汗顏,我自己是辦不到。
跟自己小孩的共讀大概只到中年級,
他們很早就脫離我的「掌握」,
有自己的閱讀脾性。
瑠公國中也是閱推磐石學校,
在臺北閱讀知識王和全國數位閱讀比賽都拿到特優。因為一週有兩天在推動晨讀呢!
這是我也很喜歡的一套書,如果未來能拿來做出課程設計,那就真是太好了!
同時段還有其他六個專題,
只能日後透過簡報自學了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