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才多藝的阿唱老師,能畫能跳,
先是請夥伴拿筆畫出圓形、方形、三角形的物品,
在活動與競爭中體驗,
如何檢核創造力的流暢與獨特。
接著呈現案例、計畫,談美的十大原則(反覆)。
也分享個人對於目前教學現場氾濫的3D列表機,其看法是:操作不等於創作,
呼應一開始天賦、技能和創造力,
教學不能只停留在技能層面。
談的是在核心素養中相當重要的創造力教學。
學姊大作問世,吸引一票粉絲,全台追著聽講座。
幸運者如我輩,
早年即已感染學姊令人如沐春風的點評,
在如此正式場合相遇,
則是更有條理地理解一節有效能的課堂是如何運作?
其奠基於怎樣的教學信念(教育者的教育哲學觀點)之上。
學姊說「有所本」指的是文本,即課文,
我認為其實就是回到學科的本質。
學姊說「教學,即是解決學生的學習困難」,
我想:
教學生表達,老師自己的口條不應力求抑揚頓挫嗎?(聽學姊說課就知道了!)
教學生思辨,老師自己難道不用精進提問的核心概念嗎?(用在哪裡?如何用?)
當學姊笑著說
「(教師)高期待、(學生)高參與、(師生)高展能」------這叫三高,
我卻感到這是教育工作者背後的語重心長。
作為曾經是國文老師的我而言,
離開任教多年的領域從不覺可惜。
因為每一節課,都是新的開始,
都要用心備課。
學習遷移也同樣在我身上醞釀著。
學姊說「簡單的是重複做,做久變專家」,
我在陳欣希教授的研習也聽過相似的說法;
學問之道,一以貫之。
回歸對未來教學設計思考上,
輔導活動課的「文本」又是什麼?
如何教(提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