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內容分析
1.1「周哈里窗」理論由美國社會心理學家Joseph Luft和Harry Ingham在1955年提出,由兩人名字的前兩個字母命名,展示出自我認知和他人認知之間的差異。
資訊 |
己知 |
己不知 |
人知 |
開放我 公開我 |
盲目我 背脊我 |
人不知 |
隱藏我 祕密我 |
未知我 潛藏我 |
1.2魯夫特和英格漢認為,在組織當中透過自我揭露與他人回饋,個人的開放自我會逐漸擴張,人際溝通也會愈容易。因為當開放自我愈大,人與人的互動便能建立在彼此理解的基礎上,減少猜忌或誤解,使得合作更有效率,工作成效更高。
02學生分析
2.1 進行本單元,學生彼此最好有一定的熟悉度(開學一個月後)
2.2 考驗學生平時的觀察力
2.3 教師掌握班級氣氛,鼓勵學生能給予他人真誠的回饋
03前置與省思
3.1 教師事先準備特質卡100張以上(詞語有重複)
3.2 正面描述的語詞多、負面描述的語詞少
3.3 確認學生理解詞語意思(例如:大方/慷慨 VS.害羞/吝嗇)
3.4 提醒學生從他人回饋中正視自我悅納的可貴
04教學流程,約需3節課完成
4.1 生涯檔案簡介(配合南一版課本P.58-60)
4.2 學生自評:特質星星,生涯檔案P.5+課本
4.3 教師發下特質卡,每生3張,並說明活動規則:
「請保護我的教具。」
「各位擔任忠實的快遞員,將3張卡片分別發送給3位不同的同學,發完之後請回座。回座之後,整理自己收到的特質卡,毋須追問是哪位同學發給的。」
「特質卡可能同時適合對許多同學的描述,請選一位最貼切的發送;如果不適用班上同學,請來跟老師手卡交換。」
「請不要設下過高標準,造成無法順利發送給他人。」
4.4 整理方式:將卡片依「己知、己不知」分成兩堆,分別填入「公開我、盲目我」。因為卡片都是來自別人的回饋,屬於「人知」
4.5 可視時間操作2-3回合
4.6 第一回合,分類需要花較多時間;之後是分類與書寫需要花時間
4.7 教師說明何謂「隱藏我」(懷才不遇的類型)、何謂「未知我」(作夢、年輕人的未知我通常較大)
「各位擔任忠實的快遞員,將3張卡片分別發送給3位不同的同學,發完之後請回座。回座之後,整理自己收到的特質卡,毋須追問是哪位同學發給的。」
「特質卡可能同時適合對許多同學的描述,請選一位最貼切的發送;如果不適用班上同學,請來跟老師手卡交換。」
「請不要設下過高標準,造成無法順利發送給他人。」
4.4 整理方式:將卡片依「己知、己不知」分成兩堆,分別填入「公開我、盲目我」。因為卡片都是來自別人的回饋,屬於「人知」
4.5 可視時間操作2-3回合
4.6 第一回合,分類需要花較多時間;之後是分類與書寫需要花時間
4.7 教師說明何謂「隱藏我」(懷才不遇的類型)、何謂「未知我」(作夢、年輕人的未知我通常較大)
4.8教師統整與提問
4.81 活動中感受如何?
4.82 拿到的卡片多還是少?代表的意義是?
4.83將自己喜歡的特質與不喜歡的特質,在生涯檔案P.6寫下3個
4.84 因為別人回饋,「盲目我」會變成「開放我」,可見周哈里窗的框限是動態的 、範圍是變動的
4.85如果希望減少摩擦,溝通順暢,應該拓展哪個區塊?可行的做法?
4.86 不喜歡的特質,通常都是比較負向;但是可能仍有其價值(例如將固執轉化為堅持、將膽小轉化為謹慎)
4.87 喜歡自己、肯定並尊重他人
4.81 活動中感受如何?
4.82 拿到的卡片多還是少?代表的意義是?
4.83將自己喜歡的特質與不喜歡的特質,在生涯檔案P.6寫下3個
4.84 因為別人回饋,「盲目我」會變成「開放我」,可見周哈里窗的框限是動態的 、範圍是變動的
4.85如果希望減少摩擦,溝通順暢,應該拓展哪個區塊?可行的做法?
4.86 不喜歡的特質,通常都是比較負向;但是可能仍有其價值(例如將固執轉化為堅持、將膽小轉化為謹慎)
4.87 喜歡自己、肯定並尊重他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