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晨光時間」,先參考這篇「前情提要」。
這篇文章,主要是為方舟班家長理解目前班務而寫。
本校在11/29、11/30進行第二次段考。
由於新課綱的實施,
第一次段考是沒有考社會科的;
並且升上八年級後任課老師異動,
孩子們整體處於浮躁、不知如何用心的狀態。
因此第一次段考後沒多久我便提醒孩子們要開始準備。
自11/1開始晨考:
週一至週三考地理、公民、歷史,一天一科一章,
加上總複習,共四週,可以在段考前完成。
試卷題目由導師親自嚴選、考後檢查訂正。
試卷題目由導師親自嚴選、考後檢查訂正。
我看待晨考,是形成性評量,提供師生教學的自我監控機制;
其目的只有一個,就是督促孩子自己要負起學習的責任:
考前要準備、考完要檢討,
考試只是過程、訂正更是「當責」;
其目的只有一個,就是督促孩子自己要負起學習的責任:
考前要準備、考完要檢討,
考試只是過程、訂正更是「當責」;
而身為老師的我,培養學生「自律」,
是協助他們制定讀書計畫、
養成要事第一、以終為始的習慣。
如果他們還能進一步互相討論、
全班有「共好」的學習風氣,
那我的班級經營就成功四分之三了。
不過現實總是殘酷的。
11/1第一天考完,
很多孩子 不敢相信自己考了大低分,
一問之下,「沒念書」是普遍的回答。
我反問:兩週前至兩天前,我都提醒過了,不是嗎?
所以大家覺得這是在開玩笑嗎?
當天有個孩子來問:這考卷會算分嗎?
我的直覺沒有回答會或不會,
我只說:如果你考得很好,讓任課老師可以加分,不好嗎?
果然當天晚上,
有家長查了網路新聞,便舉報我怎麼可以「早自習考試?」
有家長查了網路新聞,便舉報我怎麼可以「早自習考試?」
「網路年代,任何資訊你查得到,我也查得到;
查得到不是重點,會不會判讀,才是能力與素養。」
這是我教孩子的。
因此才會有前一篇文章。
11/2-11/4完成所有調查與統計,
截至段考前,班上有6個孩子直接明白告訴我「不考」。
既然法令讓孩子有選擇,
我也沒多做說服,
採取的仍是等待、觀察:
沒有考試的孩子在聊天、補眠、
吃早餐、補功課(因為回家沒做嘛);
有考試的孩子 ,逐日開始跟上老師的提示。
當然也有幾個雖然領卷,
卻仍是「逃避」、「應付」。
(這倒是有通知家長注意了。)
現在的考題敘述很長,(25題,平均3千字,半小時要答完)
我提示:要妥善分配作答時間,提升自己的閱讀速度;
現在的題目,多半都有圖表,
我提示:要運用閱讀策略,圈出題目的關鍵字;
關於訂正的要求,
我提示:把課本拿出來,重點筆記再整理一次。
(通常這要一對一,示範做幾次)
很快的第二次段考成績,就會告訴我們更多資訊。
而結果並不令我意外。
我的班級是常態編班,
有7個單親、9個在補習、2個特殊生。
沒有參加晨考的其中4個孩子與3個雖然有參加晨考的,
最近都因為學習態度不佳而被列管重點輔導中。
全年級PR60以上的9個,其中8個還比第一次段考進步。
我的結論:
1.學習是自己應該要做的事。
身為老師的我非常樂於協助身為學生的你達成你想要的目標。
「不愛學習」,可以當作不學習的藉口嗎?
2.成績跟大人的面子無關。
我從來都不認為學生成績好,是因為我很會教;反之亦然。
3.會影響學習成果優劣的因素太多,
從社會學到生物學的觀點都有,
但我還未曾看過是跟「別人家」的家長小孩有關。
4.各位家長要選擇當「立委諸公」、「政府官員」、「教育專家」還是「網路鄉民」,動輒指導老師要如何教、指導別人家長要如何教,這部分都是言論自由,我全然尊重,沒有意見。
唯一的請求是:
別讓您自己的孩子,找不到自己的「家長」就好。
根據柯維博士的觀點:影響圈VS.關注圈,
我常跟孩子說:
你無法控制老天是否下雨,但你可以先準備好雨傘。
如果從天氣預報中已得知會下雨還不帶傘,還要怪誰呢?
既然老天都下雨了,你的抱怨又無法改變什麼,
換個立場,還好下雨,免於乾旱之苦呢!
看到這裡,最後不知各位家長有無發現,
老師的「直覺」從何而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