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別講述主題是:迷惘青少年之成因辨識與輔導,以及遊戲社群與虛擬經濟崛起。
對於專注力是一大考驗。
早上在家沒人干擾,
可以多工運行:邊聽邊勞動,
還可以即時互動回應老師的問題,
據說之後可以拿到簡老師的贈書,
很期待拜讀!
下午因為要看學生自習,
轉移場地到學校去。
不料學校網路跟著放暑假,
花了半小時從筆電、手機換回辦公室電腦固網,
才搞定登入會議室。
下午講師郭光文老師,曾是簡老師輔導過的學生。
當年曾是沉迷網路遊戲的小孩,
求學之路顛簸,
很早就在社會闖蕩,
現在除了自行創業、並投入生命教育---寵物友善的公益講座,
對於郭老師細說從頭的遊戲社群發展,
對我來說根本是另一個星球的事。
雖然或多或少聽過,
但完全無法吸引我投入。
還好輔導工作並不是要跟個案做一樣的事,
靠近與陪伴的過程,需要的是態度與策略,
像簡老師那樣玩交友軟體、
或是體驗對某事物的沉迷,
我是做不到那種程度的。
郭老師在結語部分提到自己是:V型人才。
V型人才,是來自線上遊戲或網路社群的佼佼者,前全錄(Xerox)首席科學家布朗認為,他們發展出的電腦玩家氣質,主要有五項,分別是:
氣質1:強調績效、追求進步
氣質2:了解多元化力量大
氣質3:因改變而壯大
氣質4:樂在學習
氣質5:努力找優勢
我即時搜尋到這篇文章:
我想這應是一個論述上的bug:
人才並不是靠打電動而成為人才(因果關係),
或許只是屬性描述上的巴南效應。(意即人們會對於他們認為是為自己量身訂做的一些人格描述給予高度準確的評價,而這些描述往往十分模糊及普遍,以致能夠放諸四海皆準適用於很多人身上。)
當然我並不是說郭老師不是V型人才,
而是想成為郭老師這樣的人,
光會打電動是不夠的。
固然大家在研習中,
紛紛肯定又會念書又會玩(電動)的,大有人在;
或者有人是因為要玩電動,所以學會英文(看攻略).....,
但是不可否認同為體育類型的活動,
電競選手退役後要轉入相關行業(作教練或經紀人或......)卻相當不易,
因此我對郭老師的提問是:
電競選手在遊戲中學到或需具備的能力,
有哪些是可以產生學習遷移的?
不料老師的回答頗令我意外的是「很少」。
我想這真的是一種職涯選擇上的隱憂,
未來在做生涯輔導時要格外留意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